数字园区
HP-002—苏联造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
2021-09-26
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,是由前苏联制造,在瑞典博福斯40毫米火炮基础上改进而成,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主要的轻型防空武器。

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1

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2

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,是由前苏联制造,在瑞典博福斯40毫米火炮基础上改进而成,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主要的轻型防空武器。也是朝鲜战争中的重要防空武器。我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无论在一线还是后勤都饱受联合国军“绞杀战”之苦,引进一批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后,击落10架敌机,极大的鼓舞了我军士气,为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
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2

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我国向苏联采购该型高炮,共装备了101个独立高炮营。在1952年的“反绞杀”作战中,针对美国空军的轰炸特点,志愿军高炮部队采取“重点保卫、高度机动”方针,除以一部分兵力保卫桥梁、仓库区的重点目标外,其余部队实施机动作战。志愿军独立高炮第11营在开城地区的战斗中,击落美军飞机35架。该营2连3班,先后击落敌机10架,两次荣立三等功。这门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上喷绘的10颗红五星,就是他们辉煌战绩的体现。

基本信息

口径:37毫米
长:6.04米
炮身长:2729毫米(为74倍径)
战斗全重:2100千克
运动方式:机械牵引
最大射程:8500米
最大射高:6700米
有效射高:3000米
方向射界:360°
高低射界:-5°~+85°
方向瞄准速度:8.35°/转
高低瞄准速度:3.75°/转
初速:880米/秒
理论射速:160~180发/分
战斗射速:80发/分
炮班:8人

该型炮于1939年正式定型,被命名为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,于1940年投入批量生产。其运动方式为机械牵引,通过旋转底板和十字炮架在4轮拖车上,使用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,发射高爆穿甲弹时,可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46毫米厚的钢板,用来打击低空飞行的飞机,并具有对中空飞机射击的能力。火炮炮口装有消焰器,使用弹匣供弹,配备有向量自动瞄准具,一部分炮设有防盾。

1937年,苏联加里宁工厂以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的M34式40毫米高炮为蓝本,研制出45毫米高射炮,后经多次修改,于1938年推出37毫米高炮,工厂代号“61-К”。1939年正式定型,命名为“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”,并于1940年投入批量生产。除加里宁工厂外,伏罗希洛夫工厂也参与了该型炮的生产,至1945年,总产量超过18000门。该型炮采用短后坐、立楔式炮闩、液压制退机和弹簧复进机,炮口装有消焰器,弹匣供弹,配用向量自动瞄准具,一部分炮设有防盾。该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主要的轻型防空武器。除装备苏军外,还出口到东欧、亚洲、非洲等30多个国家。